-
01
2021-07
科学膳食(酸甜苦辣过量损害健康) 酸酸可促进食欲,有健脾开胃之作用,并可增强肝脏功能,提高对钙、磷的吸收。醋酸还有解毒、杀菌之功能。但食多则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甜吃甜食有补充气血、解除肌肉紧张和解毒的功能。但食之过量,不仅会引起血糖升高,胆固醇增加,使人发胖,还会造成体内钙及维生素BI的缺乏。 苦苦味有解除燥湿、利尿和益胃之功能,可促人呕吐,借以排出体内滞水。但过苦则会引起消化不良等症。 ... -
17
2021-06
胆囊炎、胆石症健康科普 疾病概要:胆囊炎大多数由胆囊结石引起,由于胆囊结石阻塞胆囊管,引起胆汁排出不畅,损伤胆囊粘膜,并发生细菌感染。胆囊结石的形成与胆汁代谢异常和存在着有利于结石形成的因素有关。急性胆囊炎主要症状为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陈发性加重,常有恶心呕吐和发热,检查可发现右上腹部压痛、肌紧张、胆囊区深呼吸有触痛反应。慢性胆囊炎多数表现为右上腹部隐痛不适,慢性消化不良等。 治疗原则:抗... -
27
2021-05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健康教育处方 疾病概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指甲状腺功能增高、分泌激素增多所致的一组常见的内分泌病,根据不同病因可以分为五类。其中以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最为常见,典型病例有怕热、多汗、激动、食欲亢进而体重反而减轻、静息时心率过速、突眼症、甲状腺肿大且可闻及血管杂音和触到震颤等特征。 治疗原则: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放射性同位素碘治疗;手术切除。 健康教育处方: 1、适当... -
06
2021-05
支气管哮喘健康教育处方 疾病概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肺部过敏性疾病。易发于秋冬季。典型的哮喘发作前常有打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发作时,患者被迫取坐位,呼吸困难,双肩上耸,大汗淋漓,咳嗽多痰,严重时周身发绀。半数以上患者容易在夜间突然发作。哮喘长期反复发作易并发肺气肿,严重发作时可并发气胸、纵隔气肿、肺不张。 治疗原则:1、急性发作期主要为控制哮喘。 2、脱敏疗法。 3、... -
15
2021-04
慢性支气管炎健康教育处方 疾病概要: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冬季易发作,严重时可并发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心病。以中老年人为多见,男性比女性多见。 治疗原则:祛痰、止咳、抗感染 健康教育处方: 1、应多食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定时定量,避免因身体肥胖而影响呼吸功能。多饮开水,使痰液稀释,呼吸道通畅... -
08
2021-0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健康教育处方 疾病概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心肌损害,简称冠心病。根据病变部位、范围、程度及症状,一般分为五型:1、隐匿型冠心病亦称无症状性冠心病;2、心绞痛;3、心肌梗死;4、心肌纤维化;5、猝死。 治疗原则: 1、控制高血压、高血脂、超重、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 2、药物治疗:硝酸酯制剂、... -
25
2021-03
煤气中毒 当发现有煤气泄漏时,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关闭煤气,开窗透气。抢救者在进入溢满煤气的房间前,应先吸足一口气,然后用湿毛巾或手帕捂住口鼻,以防自己中毒。在煤气没有散尽前,不要开灯、按电铃、打电话或使用打火机、火柴等,以免引发爆炸。然后,将中毒者移到通风的地方,松开中毒者的衣领、裤带。观察其意识、心跳和呼吸情况。如已没有心跳和呼吸,立刻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如还有心跳、呼吸,应立即拨打急救电... -
18
2021-02
65、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逃生;拨打火警电话119。 突遇火灾时,如果无力灭火,应迅速逃生, 不要顾及财产,。由于火灾会产生炙热的、有毒的烟雾,所以在逃生时,不要大喊大叫,应当用潮湿的毛巾或者衣襟等物捂住口鼻,用尽可能低的姿势,有秩序地撤离现场。不要乘坐电梯、不要选择跳楼。 家庭最好配备家用灭火器、应急逃生绳、简易防烟面具、手电筒等火灾逃生用品。进入商场、宾馆、酒楼、影院等公共场所时... -
11
2021-02
63、遇到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会进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CPR)可以在第一时间恢复伤病员呼吸、心跳,挽救伤病员生命,主要用于抢救心肌梗死等危重急症以及触电、急性中毒、严重创伤等意外事件造成的呼吸心跳骤停伤病员。心肺复苏有三个步骤,依次是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即救护者将一只手掌根放在伤病员胸骨正中两乳头连线水平,双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掌心翘起,两臂伸直,以髋关节为支点,... -
04
2021-02
61、寻求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120,寻求健康咨询服务时拨打12320。 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求助。电话接通后,要准确报告患者所在的详细地址、主要病情,以便救护人员作好救治准备;同时,报告呼救者的姓名及电话号码。必要时,呼救者可通过电话接受医生指导,为患者进行紧急救治。通话结束后,应保持电话畅通,方便救护人员与呼救者联系;在保证有人看护患者的情况下,最好安排人员在住宅门口、交叉路口、显著地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